前些天看了篇微信文章——汪曾祺《影响我比较深的几个作家》,当下有种想要仿题作一文的冲动,今天姑且记下。
那么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作家有哪几人,书有那几本呢?
少年时,我只看武侠言情小说,古龙,岑海伦,琼瑶,其中又以琼瑶的书看得最多,她的70/80年代的作品,我应该几乎都浏览遍了吧。她的《雁儿在林梢》里的一首配诗,我曾烂熟于心,我那时曾多艳羡她的文笔呀“雁儿在林稍,一会儿……,一会儿……”,只是所有我对她的诗歌的好印象在我阅读完徐志摩的诗集后打破。现在?毫无疑问地,我再不会看她的书了,人总会长大,她的童话故事式小说只适合豆蔻年华,还在做梦的少男少女们。
实话实说,在那“短衣缺食”书本小说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所有上面所提作家的小说都曾给过我那空寂无物的心以慰藉,虽然那些被无数人翻阅的小说不是断前就是绝后——没有一本有完整的封面或封底,那有什么关系呢,有中间即可,最精彩的不都是中间这部分吗。又虽然,在我们那个童年都是劳动力的年代,看书(任何书——印象中,我从不做家庭作业,但是,谢天谢地,我的学习成绩从来不让家人掉脸)基本都是偷偷摸摸进行,但正是这种偷偷摸摸看书的习惯让我与书扯上了欲止不息的牵连,我爱书,这次,这三字真的不是谎言。
长大后,也许是基于自己认知的增长,对自己所阅之书不再来者不拒,我开始有了自己的要求,先是现当代名作者名著之小说,然后是现当代名作家名著之散文,诗歌,到现在,我开始试着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读书同样需要一个不断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譬如,我现在看的《史记》,刚于始看时,真的看到想哭,看不懂呀,看不懂也就罢了,那每三句里至少一个的生字更是要命。既看不懂,又生字接二连三,我怎么能坚持呢?那是因为,我不断告诉自己,我一定要看下去,不能对不起我用于买书的两百个大洋。又其实,看不懂和生字还不是看《史记》的致命伤,再致命的是开头那些枯燥无味的年代记录——帝甲薨,帝乙立,帝乙立三年,薨,帝丙立,帝丙无良……,帝某立,帝某薨……。《史记》内一串串的帝甲乙丙丁在位时间及其交替记录真如所谓的苦口良药,不吃吧,病不好,吃吧,苦不堪言(不看吧,不知头怎么知尾,看吧,实在看不下去),直到爱洒池肉林的纣来了,史记里才有了比较完整的人物言行刻画,《史记》的精彩也才真正开始。
似乎离题太远,啰啰嗦嗦一大堆,对我影响最深的作者与书却几乎未提及。又其实写到这里,我已经深深感觉到,每一本我看过的书和每一个我阅读过他的作品的作者对我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至于影响深远与否我很难较为客观地予以判断,下面是我对我阅读过其作品的作家或作品的印象,希望它能让标题不离题太远。
未完待续
评论